从分项指数看,官方PMI的5个分项指数均高于上月,尤其是新订单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为16个月以来的最高,是本月官方PMI明显回升的有力支撑;同时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2个百分点,为近7个月以来的最小差值,表明本月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此外,在需求回暖的带动下,本月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上月的50.1%快速升至53.2%,为6个月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种种迹象看,中国经济在年内企稳问题已不大,全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5%的目标线以上,将是大概率事件。
受经济数据转好影响,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也转为乐观。8月下旬以来,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8月21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研究报告,上调了今年下半年中国GDP增长预期,将今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上调至7.7%、7.8%,而此前的预计分别为7.5%及7.7%,并将今年下半年GDP增长预期相应从7.6%调高至7.7%。同样上调的还有瑞士信贷与英国巴克莱银行。瑞信把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6月的7.4%上调至7.6%;巴克莱银行则表示,当前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比前一季度加快。值得一提的是,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一改此前的悲观论调,改口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虽然目前上升动能可能还不强,但中国经济企稳无疑是利好消息。
中国经济的企稳令各方侧目,尤其在当前美联储即将收缩量化宽松、新兴经济体普遍遭遇重挫时,中国经济的企稳无疑为市场服下了一颗定心丸。8月2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受邀在外交部举行吹风会。盛来运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和更明显的企稳迹象,能够实现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的政策微调增强了企业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官方的表态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中国经济企稳的信心。
中国经济在三季度逆市企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措施。7月下旬以来,国务院连续出台8项稳增长、促改革和调结构的政策,释放经济活力;地方政府的“稳投资”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曾指出,“稳增长”重新成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第一重点,加大投资将成为下半年拉动经济的最大“抓手”,新一轮投资已然“箭在弦上”。另据了解,“稳增长”成为各级政府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央层面也认可了投资这把“撒手锏”。
不过,在中国经济企稳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些隐忧。分析此轮经济企稳的逻辑,依然表现为总需求的回稳,利用投资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过,这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仍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供给端的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比如说,中央政府虽然提出了诸多稳投资、调结构的方向,如促进信息消费、推动节能环保、增加铁路项目投资等,但在具体落实时,我们看到的更多仍然是走老路子,集中在房地产投资、造新城以及“铁公基”领域。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的预期,但对中长期的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帮助不大,甚至会加剧中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及地方债风险等问题。就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来看,除了因投资领域不再集中于那些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房地产泡沫与地方债风险有增无减。尤其是地方债风险,虽然中国政府着力推进向民企开放铁路、能源等垄断领域投资,但政府主导投资的格局有结构性障碍,短期仍难扭转。在城轨、基建稳投资的作用下,虽然对经济民生有长期效益,但增加地方债中短期压力是肯定的。从8月起,国家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审核,审核结果将有助于明晰地方债风险,同时终将决定“稳投资”还有多大的空间可行。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8月以来的种种迹象显示,在各项“稳增长”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企稳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市场预期也随之转向。不过,中国经济企稳背后仍有不少隐忧。这一企稳到底是中长期的经济复苏,还是短期的反弹,值得我们继续观望。
无相关信息 |
郑州华章MBA培训中心 |
下一篇: 华理MBA2014年重推300万高额奖学金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