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关键时刻
回望30年之路,“我们的每一步发展,都对应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陆雄文后来回忆说。1977年,改革开放的前夜,复旦大学筹建管理学院。
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逐步开展起来,从那时候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开始进行系统的管理教育,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上海浦东大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为首批9所MBA试点院校,开始培养在职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始与国际知名商学院合作办学,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工商管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管理学院等,实现了教育体系的国际化。
2002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复旦大学开办EMBA项目,那些过去专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领导者有机会重新获得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他们所获得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客观经济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商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职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家素质、鼓励学生理性创业。”陆雄文说,这要求商学院集中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领袖和职业经理人。与此同时,商学院还必须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为基础,来总结出中国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作出独创性的研究。
无边界商学院
今天,这所“体制内”的、根植于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正在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独特的发展路径。陆雄文说,其原动力和目标就是结合中国经济的情况,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而标杆则是国际一流商学院。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对标国际一流商学院外,在师资、科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管理体系等方面,也要追赶上国际一流商学院。
上述努力为建立“无边界的大学”、“无边界的校园”提供了可能。
而在具体的路径上,有机增长与国际化是两个主要的方向。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的需求量一再突破人们的想象力。“我们不会被短期的商业利益驱使,盲目扩大规模。”陆雄文坚持“以有限规模进行无限提升”,即通过自己长时间的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来提升竞争力,在此期间,规模有逐步的扩大,或者干脆不进行扩大。
“这也使我们能够在特定的市场内精选出最好的学生,从而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陆雄文说。
国际化则是今天中国商学院普遍希望努力的方向。在陆雄文看来,国际化的本质就是让商学院的学术思想为全球的理论界和企业界分享,让商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全球任何国家生活和工作,能够基于一个市场但怀抱开放心态,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来自全球的挑战,带领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这使得商学院必须要走国际化之路。课程体系与国际同步,教师接受过国际化训练,学生被交换到海外学习,最后,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学生将中国的商学院与欧美老牌商学院放在一起进行选择。
“我们与很多国际商学院开展合作,未来也希望在海外设立合作项目,以我们的优势发挥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新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对商学院产生影响。有迹象表明,EMBA的招生受到了影响,而作为商学院维持运转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的企业捐赠也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但面向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机会,这为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做好了准备。”陆雄文认为,中国商学院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其一,是学术无国界,思想无国界,从经济、管理,到商业伦理,金融危机为商学院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题。
其二,是人才培养将更为社会所关注,对于企业家而言,危机是一个契机,企业家将更重视对经济规律的重视和把握,更希望通过商学院教育获得思想与能力的提升。
其三,是商学院将会加速国际化进程。全球商学院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将会更加重视交流与合作,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在陆雄文看来,中国商学院的机会正在到来。中国商学院所作出的独创性研究,将有机会与全球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一起分享,而中国商学院所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他们的实力。
无相关信息 |
郑州华章MBA培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