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学生成群结队远赴他乡短期求学,多如过江之鲫。中国的国际化势头方兴未艾,城墙挡不住。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为中国中学生假期出国热有了数据支撑。文章指出,很多中国公司正在迎合中国父母及其子女不断膨胀的雄心,提供在美国停留几周的夏季项目,价格在5000美元到15000美元之间。这些项目经常都是接受美国大学教育或者取得美国高中文凭的第一步,这样的资历在中国已经成为名望的象征。据一些估计,今年夏天从中国涌入美国体验美国生活和文化的中国学生超过10万人,其中一些学生只有10岁。估计这个市场高达几十亿美元,并且还在攀升。另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与1500万左右的高中生数量相比,几十万人到国外假期进修似乎算不了什么,意义不容小视,显示了中国有选择能力的家庭对于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态度,国内僵化而沉重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的教育需求。其他经济能力受限的家长,一旦解决了经济瓶颈,让孩子出口增长见识成为主流选择。
显然,国内僵化的教育已经让家长与孩子难以忍受,他们考试考不过死记硬背一族,国内升学率高的地县级中学进入高中,就如同进入军营,除了锻炼、睡觉、吃饭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在上课、做习题,高考升学率是惟一指挥棒。
笔者并不想指责这些主要是偏远地区的家长与老师,在与云南等地的老师交流时,深刻地体会到,考上大学尤其是一本,成为农村地区孩子翻身的惟一指望。笔者问孩子们,想考什么大学,回答永远是北大清华,对于这些山区的孩子而言,北大清华就是龙门,使点劲就能够跳得上。存在户籍制、存在农村身份歧视、在土地没有溢价靠打工为生的偏远山区,目前的“科考”制度是希望所在,如果让大学自主招生、如果排除僵化教育,这些山区的孩子将是最大的牺牲品。有现实数据证明了自主招生对农村子弟、对偏远地区子弟的残酷,说到视野,读书技巧与勾通能力,这些孩子无法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因此,现实的僵化教育体制在中国广大的偏远地区不可能得到扭转。
僵化的教育被大城市的家长们嗤之以鼻,笔者有个朋友孩子读初二,她对孩子每天做功课做到半夜十一点深恶痛绝,老师把孩子们教得像头蒙上眼罩原地转圈的驴,下定决心初中毕业后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到国外上大学。奇怪的是,同班孩子的外地家长们却要求学校和老师继续加码,如果晚上回家孩子不做作业,这些家长就会抗议老师不尽守职责。因为这些家长们在大城市住了十年成为常住人口,成为户籍人口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随着社会出现断层,教育也出现了断层,不同的阶层对于教育的需求天差地别。
有经济基础的家长能够承受孩子高考的失败,对于这些家长而言,地球是平的,高考失败的风险完成可以承受,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们希望孩子有广阔的前景,有幸福的人性化的生活,因此,他们带着孩子四处旅游,让孩子假期出国,教会孩子有一种兴趣无论是钢琴还是绘画,可以伴随终身。并且,这些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越拥有国际视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有很好的市场化办法可以调和众口,不必在狭窄的教育空间里争夺得你死我活,不必在不同的阶层中间制造矛盾,加深鸿沟。
既然经济实力一般、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强化基础教育,而他们的人口又占了绝大多数,目前的公立教育资源刚好可以满足这部分家长所需。而暑期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需要的是更人性、更科学的教育体制,他们又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正好,让市场来解决这部分家长与孩子所需。
很难想像,美国的公立大学会与哈佛等名牌私立大学打得不可开交,正所谓,各行各道,互不相扰。东亚一向注重教育,日本孩子从小就要进名牌幼儿园,家长卯足劲赚钱让孩子进私立学校,一直到东京大学或者早稻田大学毕业,也没有听说,工薪阶层的家长群起抗议。
中国之所以出现敌视情况,是因为大马小马在一条道上跑,以市场化手段放开教育与医疗等领域,让家长各取所需,既培育了市场又拓展了教育,何乐不为?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展,随着收入的提升,未来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城市家长会呼唤国际化的市场教育体制,放开教育市场化是迟早的事,迟放不如早放。不要动辄上纲上线,看到市场机会,好好满足需求,中国市场化自然就推进了。
无相关信息 |
郑州华章MBA培训中心 |
下一篇: 为什么我们目前需要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