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全面调查
一、定义:是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列外逐个进行调查。
二、普查的两种方式:
1、报表形式
2、组织专门普查机构
三、特点与局限性
1、 特点:
(1)由于普查资料的收集都是利用统一的统计报表或调查表格,每一调查对象都按统一要求填写,因此资料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标准化程度均较高,可以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
(2)普查的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精确地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特征。这是由于普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地、无一遗漏地调查,因此通过汇总和归纳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3)普查不可能对每一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因此普查的调查项目较少,资料缺乏深度。
(4)普查所需要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以我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例,这次普查从准备到正式结束共历时约6年,动员了500万人作为调查员,花费资金4亿元。
2、局限性:
(1)工作量大,花费大,组织工作复杂。
(2)调查内容有限。
(3)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四、快速普查
第二节 典型调查
一、定义: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目的是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全局。
二、特点:
(1)少数典型可以代表事物和现象。
(2)方法灵活多样,资料深入细致。
(3)节省人力、时间、经费。
三、局限性:
(1)典型的选择易受主观意志影响。
(2)很难用科学手段准确测定典型与一般。
(3)是定性调查。
第三节 个案调查
一、定义:
(1)是以某个人、某单位、某一事件为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的方法。
(2)主要作用是要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与典型调查不同。
二、类型:
(1)各类人员个案: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或按一定标志分类的人群所做的个案研究。
(2)各类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对社会生活中按不同标志区分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共同体所做的调查。
(3)各类社会问题个案: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障碍或产生较大影响的现象、事件的调查研究。
三、程序:
(1)搜集各种资料,即取得社会凭证。
(2)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社会诊断。
(3)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
四、局限性:
(1)材料范围窄,结论带有条件性。
(2)观察和分析过程不易精确,有较多的主观色彩。
(3)结论只能是定性的。
第四节 专家调查(特尔斐法)
一、定义:通过邀请专家,向专家咨询的调查。即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的专家意见更可靠。
二、专家的选择
1、从学术论文中选专家。
2、专家推荐专家
3、组织推荐
三、一般程序
第五节 跟踪调查
一、定义:对调查对象向前运动的状态、过程做持续地调查,以便在变化过程中把握被调查者的变化发展。
二、类型:
1、与事物发展进程的紧密程度分为:同步跟踪、间歇跟踪。
2、按内容分为:全部跟踪、部分跟踪。
3、从时间角度分为:长期跟踪、短期跟踪。
三、应注意的问题:
1、目的性要明确,每项调查有周密计划。
2、指标体系要经过严密设计。
3、要选择发展过程比较稳定的对象。
第六节 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的产生
二、特点:
1、抽样的随机性。
2、样本推断总体准确性高。
3、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来源:考试大
4、节省人力、经费、时间。
三、抽样调查的原理
1、 基本概念
定义: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个体:是收集信息的单位,它提供分析的基础。
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定义的个体的集合体。即研究的所有对象。
样本、大样本、小样本
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2、样本大小的确定
考虑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
考虑调查要求达到的精确和可信程度
考虑调查所容许的时间
考虑调查的项目和任务的要求情况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3、抽样误差: 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不重复抽样误差:
重复抽样误差:
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来源:考试大
1、简单随机抽样:按随机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单位的总体中抽出n个单位组成样本。
建立抽样框来源:考试大
2、分类抽样: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类,然后按比例在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抽样比例
3、等距抽样:按某一顺序排列总体单位,按固定间隔抽取样本的一种方法。
样本间隔:K=N/n
4、整群抽样:把总体划分成若干个群,然后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的群进行全面调查。
5、 多阶段抽样
郑州华章MBA培训中心
咨询电话:0371-66961135 66963688
报名时间:8:00-18:00,周末不休
校址:郑州二七区大学路金源大厦(郑州大学南校区东门对面)11楼
公交路线:乘4、63、66、82、111、201、217、256、317、903、904、906、Y806、Y815路公交车到大学路桃源路站下车